当前位置:首页>演讲稿>我们仨读书笔记(模板9篇)

我们仨读书笔记(模板9篇)

时间:2023-10-01 05:28:02 作者:文轩 我们仨读书笔记(模板9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仨读书笔记篇一

昨晚夜灯下开始读这本书,黄色的光照进内页,情感就绪。然后却是发现几度快要读不下去,与书的情感僵局在第三部幸然自破。

简单说一、二部:《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也许是因为九十二岁高龄创作,也许真是老人常做的梦,所以内容充斥着梦与现实的交叉。这本该在我的喜好里投篮命中,但又偏自小不喜杨柳花草类的修辞,加之目前所有教学经历里多和小学生接触,所以对此种写作手法及偏爱的感悟力很抗拒,看到会头疼,深感乏味。

我爱直接的、尖酸的、深刻的。话里要藏只藏针,不藏风雪。

第三部直到附录,尤其附录里钱媛的部分,很喜欢。第一次听到杨绛的名字,后面跟着“先生”二字,以为是个男性。像她和钱钟书这样的人,在我们自小的课本里已经被推到了不可企及的位置,又在生活年代之隔里加深了我这代人对他们的不甚了解,重点在不是很感兴趣,觉得不太会有共同语言吧。

其实是心态偷的懒。年代更迭,但从无新事。钱媛的画和写信的语言活脱脱就是现在我们现在年轻人的感觉,很可爱。不免感叹生命易逝。

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在外留学直至生子、回国……种种由一家二口再到一家三口所上演的经历,都是我所羡慕的安静、不争的生活。如果,如果说某天我想要婚姻的话,那他们二人的相处方式是我羡慕的。如果又说某天想要孩子的话,那钱媛的性情也是我所向往的。更有“如果说”的例如父女关系、母女关系、女儿女婿、婆媳关系、爷孙关系种种。

字里行间也曾透露他们年轻时的疯狂,但又读来始终恬淡静好。听过杨绛先生不喜张爱玲,不知真假,但就写作风格上,我肯定是极爱张的。可如果能选择一种人生去过,杨绛先生这本书降服了我。张的人生该是王家卫式的电影,不大哭也心闷。

一些特殊时代下的经历,是读后理解最浅薄的部分。对历史熟知寥寥,也就难免自以为是的觉得亏欠,亏欠作者的深情书写。我不信书写者不渴求读者的理解,只是在那个年纪,无所谓了。她还是希望我们能一起陪她寻觅到归途的吧。她总是怕一个人的。

开始读的时候,觉得写的也不过如此(真实想法,并不傲慢),可是读到他们那么多的经历,有关学术上的成就以及与人交涉中的大智若愚,教书育人,家庭教育……都深觉不易。他们好像总是在看书,几近榨干自己,但又说常会偷偷溜出去玩。让我感受到了学霸的碾压……于是更心慌,觉得自己浪费了很多年,虽然是从现在起弥补是最佳时期,也只是最佳安慰而已,浪费了就是浪费了,可惜之情无法消散。只求不过于影响本就脆弱的心态。也惋叹,一辈子都无法看完想看的书、听完想听的歌、赏完想赏的影视剧、走完想走的地方……这么说来,美好竟是多的。

最后不要脸一句,我一直想写书或者写个现代诗集……还有剧本。不过也最多是有生之年系列了。钱钱对不起!始终自我质疑。

我们仨读书笔记篇二

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我们使用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坐冷板凳的书呆子,待人不妨像读书般读;政治家或企业家等也许得把人当作绳子使用。锺书待乔木同志是把他当书读。

他并不求名,却躲不了名人的烦扰和烦恼。假如他没有名,我们该多么清静!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到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周奶奶早已因病回家。锺书于一九九四年夏住进医院。我每天去看他,为他送饭,送菜,送汤汤水水。阿瑗于一九xx年冬住进医院,在西山脚下。我每晚和她通电话,每星期去看她。但医院相见,只能匆匆一面。三人分居三处,我还能做一个联络员,经常传递消息。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锺书与世无争,还不免遭人忌恨,我很忧虑。锺书安慰我说:不要愁,他也未必随心。锺书的话没错。这句话,为我增添了几分智慧。

其实,“忌”他很没有必要。锺书在工作中总很驯良地听从领导;同事间他能合作,不冒尖,不争先,肯帮忙,也很有用。

“嘤其鸣兮,求其友声”友声可远在千里之外,可远在数十百年之后。锺书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学问也是冷门。他曾和我说:”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们希望有几个知己,不求有名有声。

我们仨读书笔记篇三

“我们仨”的很多文字,让我感到惊奇,感到温馨,也有一些无奈。摘录感动我的文字如下:

我隔着他的肚皮,也能看到他肚子里翻滚的笑浪。

我退休前曾对他们许过愿。我说:“等我退休了,我补课,我还债,给你们一顿一顿烧好吃的菜。”我大半辈子只在抱歉,觉得自己对家务事潦草塞责,没有尽心尽力。他们两个都笑说:“算了吧!”阿圆不客气说,“妈妈的刀工就不行,见了快刀子先害怕,又性急,不耐烦等火候。”钟书说:“为什么就该你做菜呢?你退了,能休吗?”。(出自“我们仨”)

我无奈说:“我怕爸爸要急坏了——他居然也知道打个电话。也多亏是你接的。我哪里记得清。我现在出门,路都不认识了,车也不会乘了,十足的饭桶了。”

阿圆缩着脖子做了个鬼脸说:“妈妈这只饭桶里,只有几颗米粒儿一勺汤。”我给她说得笑了。。(出自“我们仨”)

他立即睁开眼,眼睛睁得好大。没了眼镜,可以看到他的眼皮双得很美,只是面容显得十分憔悴。他放心地叫了声“季康,阿圆”,声音很微弱,然后苦着脸,断断续续地诉苦:“他们把我带到一个很高很高的不知哪里,然后又把我弄下来,转了好多好多的路,我累得睁不开眼了,又不敢睡,听得船在水里走,这是船上吧?我只愁你们找不到我了。”。(出自“我们仨”)

钟书说:“都听见了。”他耳朵特灵,他睡着也只是半睡。这时他忽把紧闭的嘴拉成一条直线,扯出一丝淘气的笑,怪有意思地看着我说:“绛,还做梦吗?”。(出自“我们仨”)

我把自己变了梦所看到的阿圆,当作真事一一告诉。他很关心地听着,并不问我怎会知道。他等我已经等累了,疲倦得闭上眼睛。我梦里也累,又走得累,也紧张得累。我也闭上眼,把头枕在他的床边。这样陪着他,心里挺安顿。到应该下船的时候,我起身说,该回去了,他说:“明天见,别着急,走路小心。”我就一步步走回客栈。。(出自“我们仨”)

有一个星期天,三人在船上团聚。钟书已经没有精力半坐半躺,他只平躺着。我发现他的假牙不知几时起已不见了。他日见消瘦,好像老不吃饭的。我摸摸他的脑门子,有点热辣辣的。我摸摸阿圆的脑门子,两人都热辣辣的,我用自己的脑门子去试,他们都是热的。阿圆笑说:“妈妈有点凉,不是我们热。”。(出自“我们仨”)

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出自“我们仨”)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出自“我们仨”)

他初到牛津,就吻了牛津的地,磕掉大半个门牙。(出自“我们仨”)

钟书谆谆嘱咐我:“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我对于“像我”并不满意。我要一个像钟书的女儿。女儿,又像钟书,不知是何模样,很费想像。(出自“我们仨”)

两年不见,她好像已经不认识了。她看见爸爸带回的行李放在妈妈床边,很不放心,猜疑地监视着,晚饭后,圆圆对爸爸发话了。“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她要赶爸爸走。钟书很窝囊地笑说:“我倒问问你,是我先认识你妈妈,还是你先认识?”“自然我先认识,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认识的。”(出自“我们仨”)

颐和园后山的松堂,游人稀少,我们经常去走一走后山。那里的松树千姿百态,我们和一棵棵松树都认识了。(出自“我们仨”)

我暗下决心,再也不写文章,从此遁入翻译。钟书笑我“借尸还魂”,我不过想借此“遁身”而已。(出自“我们仨”)

我们的`菜一一上来,我们一面吃,一面看。吃完饭算账的时候,有的“戏”已经下场,有的还演得正热闹,还有新上场的。我们吃馆子是连着看戏的。我们三人在一起,总有无穷的趣味。(出自“我们仨”)

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例如阿瑗小时才五六岁的时候,我三姐就说:“你们一家呀,圆圆头最大,钟书最小。”我的姐姐妹妹都认为三姐说得对。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变为最大的。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虽然近在咫尺,我们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可是我们决不打扰他,我们都勤查字典,到无法自己解决才发问。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出自“我们仨”)

他并不求名,却躲不了名人的烦扰和烦恼。假如他没有名,我们该多么清静!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出自“我们仨”)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出自“我们仨”)

我们仨读书笔记篇四

厅里的阳光正好,二舅坐在对面,正在侃侃而谈,他背诵着杨绛的百岁感言:“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然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他说“曼妙”这个词真好……那年,正值杨绛百岁,我也刚刚结束2年在北京的支援生活,来向居住在北京的二舅一家告别。

时隔两个月,得知二舅突发心脏病过世的消息很是突然,匆忙地订了火车票,陪同妈妈赶往北京。走之前,顺手从书架上拿了杨绛的《我们仨》。

《我们仨》是20xx年出版的,每次只看几页就哽咽,所以迟迟没有读完过。她的文字看上去平淡如水,但总有一种力量让你内心涌动不停,之前的《干校六记》是这样,《将饮茶》也是这样。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杨绛这样感叹着,我终究没有把书和写好的信留给舅妈,因为没有什么语言可以劝慰,舅妈不是杨绛,她有她自己的风采和坚强。再好的悼词也只能念给生者,只有时间是把金钥匙,可以带人寻觅到他所想往的归途。

我们仨读书笔记篇五

:最近我阅读了杨绛先生的散文集《我们仨》,这本书讲述的是一家三口几十年里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生活经历。读过之后,感触深刻,让我对家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家是一个温馨的地方,更让我们有安全感,是我们人生的避风港。

1、从今往后,咱们只有死别,再无生离。

2、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3、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4、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

5、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6、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7、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我们使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坐冷板凳的呆子,待人不妨像读书般读;政治家或企业家等也许得把人当作绳子使用。

8、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9、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10、据说,希望的事,迟早会实现,但实现的希望,总是变了味的。

11、灵性良心人人都有,经常凭灵性良心来克制自己就是修养。

12、我像林黛玉一般小心眼,问是单给我一人,还是别人都有。他们说,单给我一个人的,我就特别宝贝。

13、事情往往是别扭的,总和希望或想象的不一致。

14、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

15、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16、我隔着他的肚皮,也能看到他肚子里翻滚的笑浪。

17、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

18、钟书说的什么话,我当时没问,以后也没想到问,现在已没人可问!

19、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20、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

21、钟书虽然遭厄运播弄,却觉得一家人同甘共苦,胜于别离。他发愿说,从今以后,我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22、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吃菜主要是点菜。

23、彻底的寂静,给沉沉的夜色增添了分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寂!

24、选择是一项特殊的本领,一眼看到全部,又从中选出最好的。

25、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

我们仨读书笔记篇六

杨绛的《我们仨》讲述的是一家三口真实的故事。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读书笔记 《我们仨》,欢迎阅读,希望对你能够提供帮助。更多资讯尽在读书笔记栏目!

《我们仨》读完有些日子了,很有些感触,却迟迟没有动笔,我想等自己静下来,走出世俗的琐碎与烦恼,在一个澄澈清明的境界里,来解读我所看到的《我们仨》。可是,我竟然不能够。或者说,年近不惑的我,其实还“惑”着,而且,“惑”得还不轻,“惑”到找不见了支撑。如果说,还有那么一点支撑的话,那么,就是白发高堂,就是膝下稚子了。

可是杨绛她有什么?她什么也没有了。他们仨,一路走来,失散了,丢了一个,又丢了一个,只剩下了她自己,住在曾经被他们称作“家”的三里河寓所,用自己的笔,怀想他们仨曾经拥有的岁月。

我总是忍不住要想,每一个清晨,从残破的梦里醒来,窗外,晨曦尚薄,屋里,黑暗像推不开的帐幔,一个人,静静地躺着,她,一个耄耋老人,是不是用独自呓语的方式,在呼唤着熟睡的亲人?永无止息的诉说,诉说给无边的寂寞。每一个夜晚,那种真正的、静得如同死亡的夜晚,放下笔,摘下老花镜,一个人,走到水池边洗脸,看到面前的镜里,有着她清瘦的容颜,她会不会伸出枯瘦的手,捋一捋日渐稀疏的花白的头发,说,头发又长了,钟书,替我剪剪?一回头,哑然失笑,笑出眼窝里一汪抹不去的泪。永无止息的思念,思念着走远了的亲人。

也许我是错的,杨绛她不寂寞。思念是一定的,但她不会是一个把痛苦当做日常功课的人,最起码,她不是石评梅,没有“把剩下的泪水,都洒在你的坟头”,直到“再也不能来看你的时候”。她从石评梅黄庐隐的时代走来,一路上有她的钟书相伴,没有生活的困顿,没有情感被遗弃被背负的伤痛,她的心里,满满当当的,装着他们一起走过的岁月,每一个日子,都可以让她长久地咀嚼,品咂,回味,咬烂了,嚼碎了,吐出来,是《我们仨》,是《走在人生的边上》,是《我们的钱媛》,这样,在她终于回到亲人身边以后,我们还可以继续咀嚼她,咀嚼他们曾经拥有的岁月。

想起了上周六在沙龙上,大家关于死亡的一系列见解。一个人,从出生的那一瞬间起,就注定了死亡的必然,也就是说,一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漫长的准备死亡的过程。这话是乔忠延老师说的。他还说,一个人,走出了别人的记忆,那么,对于这个淡忘了他的人来说,他已经死了。不管是谁,走到了生命中新的阶段,就等于亲手埋葬了自己的过去,那个旧他,死了。死亡时最寻常的,寻常的好像是日出月落,花谢草荣,石出水落,秋去冬来。

那么,杨绛之所以是杨绛,之所以在走到人生尽头的时候,还能以顽强的声音证明自己和亲人的存在或者存在过,不仅仅是勇者,更是超脱,是悟透了生死禅机之后的平静。惟其如此,她才可以在书的最后这样写到: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媛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我一人。”

这一声长叹,是谢幕吗?不,是思索。因为,她接着写到: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一个珍藏着丈夫随手写的纸条的妻子,一个珍藏着女儿的信手涂鸦的画片的母亲,这样说。家,曾经是她倾注了全部情感的地方,现在,她找不到了。我却丝毫也不为她悲戚。在这样一个清晨,在爱人浓稠的酣梦里,在儿子朦胧的呼唤里,我品味着一个女人的伤痛与豁达,白天困扰着我的一些烦恼,一下子都消失了。

一扇窗户被推开了。

20xx年读完的第一本书,杨绛的《我们仨》。早就想看的一本书。文章对一家三口的生活、学习、工作娓娓道来,通篇透着女人特有的细腻情感。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能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却不多。这个家庭有钱钟书这样的文学大家,也有杨绛这样出类拔萃的女作家,还有钱媛这样尽职尽责的好女儿,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家庭,无论穿衣吃饭,还是游戏打闹,都是那么的单纯,那么的快乐。也许无欲、不争,方可以享受到真正的快乐。

杨绛看似琐琐碎碎的记录,却字里行间透露出浓浓的爱,有丈夫事无巨细如实禀报的一往情深,有妻子为丈夫倾情奉献的无怨无悔,有女儿对父母生活起居无微不至的照顾。人生道路上相遇相知是前世修来的缘分,孩子是爱情的结晶,是婚姻的纽带,更是上帝赐予的最好礼物。文中我们看到了这一家三口的悲欢离合,聚散分离。其实苦难算不了什么,只要在一起就是温暖的。一个人到两个人是快乐的,两个人到三个人是幸福的,三个人到两个人是悲伤的,两个人到一个人是无奈的,走着走着就散了!到哪儿去寻找你们,到哪儿去寻找你们、也许我们无法知晓杨绛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可毕竟还有一个人陪着她继续下一程,尽管时间是那么短暂。到一个人面对一切的时候,回忆、记录那些在一起的日子,就成为了陪伴杨绛的最好伙伴。

我们仨原本是钱媛从杨绛这儿抢去的题目,可钱媛由于疾病先于父母离开了。躺在病床上的她争分夺秒的想完成这个题目,忍着病痛写了几页,但总归没能写完。作为母亲的杨绛,为完成爱女的遗愿,更为记录下仨人的点点滴滴幸福,虽然年事已高,还是完美的完成了这个题目,把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展现给了世人。这或许是对先走人的最好纪念。

文中可以看到真实的文学大家钱钟书,专业领域治学严谨、博学多才,不畏权贵,与世无争,还能够看到他日常生活的近乎弱智的可爱,很有大智若愚的意思。 能够了解一个兢兢业业,聪慧过人的好女儿钱媛。也能了解杨绛相夫教子,不甘落后的好母亲。对丈夫的依恋,对女儿的不舍,都让人觉得那么温暖。

开篇我们老了。关于梦的记录,我是相信人老了确实会是那样的,就像人在临终前的回光返照,还像 人们常说的第六感觉,亲情是相通的,挚爱的人永远在一起,什么都分不开。

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也许杨绛一生都是幸福的,因为她享受着属于自己的幸福。亲情永远那么温暖,只是有人感觉得到,有人忽略了而已,人生路上不要走得太匆忙,停下脚步,享受一下属于自己的仨人幸福吧。

关于附录。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那些曾经属于三人的小幸福。其实生活从来不缺少美,不缺少幸福,只是我们太匆匆,好多美、好多幸福都在不经意间错过了。也许有一天,坐着摇椅在太阳底下,独自翻看老相片时,如电影般的过去,会让我们久久回味 ,因为那里面有太多的回忆。

我们仨,在一起,相守相助。你呢?

我们仨读书笔记篇七

妻子无意间给我提起他在《读者》上看到的一篇有关杨绛先生的文字,令我想起七八年前读过的先生的至情之作《我们仨》。只是记得这本书是杨绛先生在爱女钱瑗和钱钟书先生先后病逝后,饱含着对丈夫、对爱女永世别离的痛苦和思念写成的,具体内容已渺然不能记起。我便到书架上找到这本书。

仅仅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就把这本不到二百页的书读完了。这一天的时间里,我几乎撇开了其他一切事务,专心致志地读。我被书中所透出的作者真挚的情感和洁净的文笔深深吸引着!

不得不承认,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机缘的,读书也不例外!七八年前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感触是极浅薄的,也许跟年龄和阅历有关。想到这儿,很是愧疚,那简直就是对作者及其作品的亵渎。

《我们仨》共分三部。第一部《我们都老了》,写的是一个梦境,大概是钱钟书先生病逝后不久,情景凄婉。只有不到一页半的文字。末一句是:钟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开首便是: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共有三十多页,以梦的场景写钱钟书先生及钱瑗先后住院治病,杨绛先生以耄耋之岁奔波于家和医院之间,伺候丈夫,牵挂爱女。境况之凄绝读后不禁让人潸然落泪。第三部《我一个思念我们仨》,写的是一家三口波澜起伏又恬淡宁静的幸福生活。起笔于一九三五年两人新婚燕尔,共同去英国牛津求学,止笔于钱钟书先生和钱瑗先后住院治病。杨绛先生用她那散淡而又清丽的笔触浓缩了从一九三五到一九九八六十余年的生命历程和人生感悟,共一百多页,约计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二。

《我们仨》到处洋溢着对人性真善美的向往追求以及对人生际遇的莫测和无奈。譬如,书中写钱瑗四岁时的天真无邪和伶牙俐齿,有一次钱钟书先生和母女二人分别两年,回到家中,小小的钱瑗已把钱先生当成陌生人,说: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她要赶爸爸走。钟书很窝囊地笑说:我倒问问你,是我先认识你妈,还是你先认识?自然是我先认识,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认识的。杨绛先生写到读书和待人: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我们使用生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坐冷板凳的书呆子,待人不妨像读书般读;政治家或企业家等也许得把人当作绳子使用。杨绛先生在书的结尾处有这样几句话: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是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胡乔木曾夸赞钱钟书先生: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也可以说:轻轻触笔,尽得风流。

谨以此文,以表达长久以来对钱钟书先生的深深敬仰之情,并祝福杨绛先生幸福安康!

我们仨读书笔记篇八

我喜欢一切朴实的又略带些格调的东西。所以书店里看到这本书,就喜欢上了封皮的设计。然后看了几页,决定带回家。书不厚,但是内容充实。每天翻一点,没几天也就翻完了。

内容和封皮,表里如一。一家人的故事,一家人的'苦乐,一家人的生死离别。昨晚看完最后几页,心中伤感,缅怀整夜。

看了书的人,大抵跟我一样,总有触恸,一是为这故事本身,二是惦念着杨先生她老人家。心里都想着,她在重拣石子的时候,切莫心神劳累,万望一切安好!

我们仨读书笔记篇九

这三四天临睡前躺在床上看杨绛写的《我们仨》,昨晚看到十二点,也就把整本书看完了。看完这本书也就能大体了解钱钟书从结婚后直至去世的一个生活轨迹。钱钟书一家三口是那样的相亲相爱,真的令人非常感动。钱钟书夫妻喜欢互背诗词,喜欢相邀“探险”,从中收获了生活的许多乐趣。当妻子不在身边,钱钟书总是把自己的生活记录下来给妻子读。他们把这种记录下来的生活中琐琐碎碎的事比作滞留海滩上的石子,相聚时就搬出来观赏玩弄。他们彼此尊重自己的人生见解与选择,从不勉强,足见他们做为大师的睿智。杨绛写了这么一句话“我想,一个人的.出处去就,是一辈子的大事,当有自己抉择,我只能陈说我的道理,不该干预;尤其不该强他反抗父母。我记起我们夫妇早先制定的约,决计保留自己的见解,不勉强他。”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他们能如此之融洽地生活了一身一世。

从书中可以知道钱钟书和他的妻子杨绛最喜爱的事情就是读书,他们不追名逐利,不喜欢交际应酬,最以读书为乐。还可以知道钱钟书和他的女儿记忆力都非常好,似乎有过目不忘的能力。

读完此书似乎心上也压上了一种似有似无若轻若重的伤感、惆怅、忧伤。是因为他们的女儿比他们更早地离开人世,当钱瑷走了,钱钟书又走了之后,杨绛在书中写到“不过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读来是多么的酸楚而又令人伤感。是因为大师的凋零和后继乏人吗?钱钟书只有一个女儿钱瑷,但钱瑷却比他们更早离开人世,钱瑷也是一个优秀的学者,可是她的婚恋生活缺乏该有的幸福美满。但他们的不平凡学问与成就,更不平凡的甘饴寂寞、澹泊自守的精神大约就是留给后人最好的纪念。

相关范文推荐